亚洲一级一色大片,免费国产一级黄色视频,2025最新黄片,91精品2014

李玉院士:讓食用菌成為農戶“聚寶盆”

1918人已閱
2021/12/17

  今年7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現在依然在忙碌著。

  1967年,從山東農學院畢業的李玉被分配到吉林省白城地區工作,一干就是10年。通過試驗、示范、推廣生產技術,把過去的大壟旱作變為畦田平播密植,增加植株灌溉,提高糧食產量,當年的扶余縣善友公社善友大隊成為當時農業科學試驗種田的典型。10年間,他蹲點過的扶余縣善友公社和洮南縣嶺下公社雙雙成為全省“紅旗公社”。正是在這里,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初心,那就是為人民服務,不斷研發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科技成果,通過科學技術讓農民早日富裕起來。

  1978年,李玉考取了吉林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菌物學家周宗璜教授。當時,中國菌物學研究幾乎還是一窮二白。他跟著導師從無到有,潛心實驗,留校后又帶領學生跑遍全國,調查菌物分布,收集標本開展各項基礎研究,建成了國內領先的菌類種質資源庫,其中僅黏菌就占了世界已知總量的2/3。他創造性地總結出食用菌產業“五不爭”的特殊屬性——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它爭資源。他發現并新記錄菌種148個,命名36個黏菌新種,成為世界上以中國人名字命名黏菌種名的第一人。

小木耳 大產業

  陜西省柞水縣,因柞樹多而得名。柞樹又叫“耳樹”,顧名思義就是生長木耳的樹,這種樹上生長的木耳品質高,也很珍貴,當地農民一直有種植黑木耳的習慣。但是,黑木耳并沒有給百姓帶來富裕的生活。由于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柞水縣貧困面廣且程度深。全縣有脫貧任務的村79個,2014年初,當地貧困發生率高達44.04%。

  2017年起,柞水縣開始把木耳產業作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那時,柞水木耳產業的現狀是起步晚、基礎弱、鏈條短,在關鍵核心環節上缺乏技術支持,面臨的困難很多。同年,吉林農業大學與柞水縣建立了校地合作關系,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李玉院士團隊引進了適生能力強、種植產量高、推廣前景好的優質黑木耳示范菌種5個,采集27個柞水地方特色菌種進行比對試驗,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羊肚菌、竹蓀等珍稀食用菌。

  此外,李玉院士團隊還為柞水制定了木耳菌包生產等4項技術規程,幫助構建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生產加工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識別檢測技術體系、質量安全追溯技術體系、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體系和質量安全云數據平臺,累計培訓農戶和技術人員1000余人次。

  現在,柞水木耳已實現年產值近3億元,已有3138戶脫貧戶依靠木耳產業穩定增收,并輻射帶動全縣9個鎮42個村發展木耳產業。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考察調研。調研期間,前往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習近平走進村培訓中心、智能聯棟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種和種植流程,詢問木耳價格、銷路和村民收入等,夸獎他們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產業。這個評價讓李玉激動不已:“這個點贊讓我們食用菌人倍感振奮,深受鼓舞,同時更讓我感受到了身上肩負的沉甸甸的責任。這份責任就是如何把小木耳真正做大、做強、做精、做優,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農戶抱上了“聚寶盆”

  地處長白山脈的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不適合玉米生長,卻是黑木耳種植的“溫床”。一個偶然的機會,李玉與當地建立起大學帶動產業的合作,此后一有時間,他和團隊就同這里的農民在一起摸爬滾打,探索地面擺放全光栽培,推廣微孔出耳技術……歷盡艱辛,讓餐桌上的一盤菜,成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30多年過去,如今的黃松甸鎮已成為中國黑木耳之鄉和示范產業重鎮,年交易額達27億元。當地農民親切地說,李玉是幫百姓在蘑菇地里“撿鋼镚”的“財神爺”。不少人因栽培木耳致富,一些菇農現在都是李玉團隊的技術員,僅派往貴州的就多達20余人。

  2005年,李玉又提出沿102國道,在吉林市、蛟河市、敦化市、汪清縣、琿春市等地建設百公里蘑菇長廊,得到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在,由他和團隊幫助建立的磐石市取柴河滑子蘑基地、白山大山合香菇基地、德惠米沙子金針菇基地、和龍八家子桑黃基地等,在助力當地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玉先后主持科技部973、農業農村部948等科研項目40余項,帶領學生篩選和馴化、選育出適宜東北地區氣候的白阿魏菇、雪茸等39個珍稀蘑菇品種;創新和改進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項關鍵技術,尤其是對北方6個主要食用菌生產技術標準和體系進行了總集成和全面創新,解決了北方食用菌發展中的工程技術難題,真正落實了國家“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的食用菌發展戰略。

  2015年以來,李玉帶領團隊先后選育了玉木耳、冰糯耳等食用菌扶貧明星品種,攻克了草菇、金針菇、杏鮑菇、北蟲草、銀耳、海鮮菇、繡球菌和雙孢菇的工廠化生產關鍵技術,12項國家、地方和行業標準已經發布,并在全國各地進行了示范推廣。李玉每年有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貴州、云南、陜西等地傳授種植技術,率隊研發食用菌創新成果300余項,培訓的技術骨干8000多人,培育食用菌新品種45個,直接推廣應用60多億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達100多億元。走進全國40多個深度貧困縣市戰貧斗困,在全國建立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家,幫扶800余個村、3.5萬余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

  李玉在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今年2月25日,李玉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在人民大會堂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沉甸甸的獎牌。“當時聽到大會堂里響徹吉林農大這幾個字的時候我非常激動。”李玉說。

  據統計,中國食用菌產量從1978年5.7萬噸到2018年4000萬噸,40年700倍的增長速度,在全世界絕無僅有,在栽培學歷史上絕無僅有。按照李玉的理解,總書記說的“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產業”,不僅僅是點贊,更是重要指示要求,既是中國食用菌發展歷程中的宣言書,又是里程碑,更是進軍號!